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半p減”政策可謂條條重磅,尤為重要的是,對于學科類培訓機構經營資質、營業時間、資本化運作等各方面進行了明確限制?!半p減”政策透露了哪些信號?校外培訓機構將何去何從?
一、后市怎么走,先要搞清“雙減”到底為哪般?
《意見》提出,在一年內使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有效減輕,三年內使各項負擔顯著減輕,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偨Y下來,本次“雙減”政策主要目的在這兩大方面:
首先校內: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科學合理布置作業,減輕家庭和孩子的教育負擔。
當前,一些學校存在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意見》通過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完善作業管理辦法、合理調控作業結構、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防止學生書面作業總量過多;通過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布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通過教師切實履行好作業指導職責,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初中生在校內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作業。布置作業或批改作業屬于學校教育的范疇,所以《意見》要求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不給家長增加額外負擔。
其次校外:使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范,減少校外培訓對社會教育公平的傷害。
近年來,受到利益驅使和資本裹挾,很多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以應試為導向、以提分為目的,采取超前教學、超綱教學、反復練習等方式,面向義務教育學段學生過度開展升學和考試學科知識培訓。這不僅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更加劇了全社會額外的教育無序競爭焦慮,即所謂的教育“內卷”化,從而導致過度消耗時間、精力、資金、師資等孩子、家長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并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沖擊和削弱了素質教育的開展、干擾了中小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反過來影響學校教育的整體質量,致使貧困甚至普通家庭的失去站在學校教育這一統一、相對公平的競爭起點,加劇的“內卷”導致社會整體的教育公平被無序侵蝕。
“雙減”政策的出臺實際上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規范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資本退潮,市場回歸理性,那些運營效率高的教育企業會脫穎而出,資本催化市場運作的教育機構退出舞臺,讓整個行業有序回歸教育本質。此外,“雙減”壓縮校外培訓規模的情況下,存量需求轉而為優質教培機構帶來一定的增量。所以,這是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二、校內校外需要再平衡,校外教育應做好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
實際上,從更廣泛的課后教育服務市場來看,良好、有益的校外教育服務不僅能夠提升學習效率,也能解決很多校內教育、家庭教育難以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反而空間更加廣闊。能夠做好“校內教育有益補充”的校外教育,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社會分工背景下,本身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是助力家庭教育“減負”的中堅力量,主要體現在以下4點:
1、好的教育是校內校外多方合力的結果
校內教育是基礎和核心,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的全部。校內教育是孩子學習關鍵文化知識的一個站點,同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不可或缺。
《2020年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大部分家長對教育本身感到焦慮,且大多數還是聚焦在“我不知道怎么樣去了解孩子的學習”、“怎么幫助孩子的學習”。小學生的家長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孩子學習”、“輔導作業的時候,怎么控制住自己不發脾氣”等等。這表明很多家長確實缺乏做好家庭教育的能力、精力、時間,而良好的校外教育服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補充這一缺失。
校內教育能夠對孩子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傳授,為孩子提供在成長路上必要的人際交往及集體生活的資源和情境,為社會的人才選拔提供基礎依據,但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則是孩子成人、成才更重要的環境培育載體,對孩子的綜合成長意義重大。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的成才除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體系,還要有很好的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而這部分恰恰是課外教育服務有能力有資源做好、也應該必須要做好的、校內教育的真正有益補充。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教育,優秀的校外教育服務,必然要有利于減輕家庭教育壓力、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滿足學生的愛好,更好地與校內教育相輔相成,在杜絕“提前”、“超綱”、“杯賽”甚至“密考”等有礙教育公平、徒增社會教育負擔和資源消耗的前提下,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做到教育“減負”的賦能增效。
2、孩子能力、性格、習慣的多樣化決定需求的多樣化
一直以來,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根本原因在于單靠校內教育,由于教育資源的有限性無法解決所有孩子和家庭的教育需求,孩子個體個性化的學習問題在學校難以得到很好的解決。首先,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不同縣區、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老師他們的素質、能力、可用教育資源都不均衡,不可能給孩子提供均衡的教育服務。再者,不同孩子的天性差異、后天成長環境、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必然存在差異,即使存在均衡的教育服務,也不難以產生均衡的教育結果。第三,不同的家庭對孩子的期望不同,所需要的教育服務也是千差萬別,均衡的教育無法滿足所有家長的需求。最后,社會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均衡教育也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多樣性。
這些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需求,需要社會教育資源更恰當地與校內教育相配合,一起來滿足和解決。
3、剛性需求的真實存在
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化發展,雙職工家庭增多,孩子放學后家長無法接送,課后學業疑難難以得到啟發輔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缺乏系統有效的跟蹤培育和引導等現象十分普遍。雖然國家在大力推進校內的課后服務發展,本次“雙減”政策中也提到,學校的課后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先不說大多家長并不能準時下班接送孩子,即便能及時接送,上面的問題和需求才是家長更加關心的核心問題,從真正做好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有益,就是要解決家長和孩子的這些基礎的教育服務需求,那么自然地,校外托管依舊是很多家長的剛需。
課后托管等課后教育服務,將多樣化需求化整為零、發揮市場資源配置靈活的優勢,尤其是有品質的托管,以滿足家長的剛性需求為基礎,在助力校內教育解決孩子學業疑難的同時,降低了家長及時接送、作業疑難輔導等諸多負擔,借助按需配置的市場化資源協調功能,還避免了大量的教育資源浪費。
4、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需要持續的鍛煉和培養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如此重磅地推出教育新政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負擔以及減輕孩子學習上不必要的負擔,將必要的時間還給家長和孩子,讓他們根據自身的水平、興趣愛好以及發展需求去做更有針對性的安排。
但對于孩子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一定是需要持續跟進培養的,孩子成才必須要解決遺忘曲線問題和熟能生巧問題,這個問題放在哪里解決呢?學校的教育過于均衡,無法滿足孩子的個性化需求,而家庭教育家長又不一定能真正做好,兩者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將這個問題放在機構解決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是孩子更進一步掌握自主的學習方法的基礎,更是今后走向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前提,只有硬基礎扎實,孩子才能更好的獲得成長。
因此能有效利用孩子的課余時間培養和鍛煉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社會實踐和自我管理等綜合素質能力,有效承接了家庭多樣化、個性化的校外教育需求的優秀課后服務,是祝博士已然驗證、行之有效的課后教育服務解決方案,新政下更是真正“減負”賦能的大勢所趨。
三、優質托管、優質的綜合素質教育前景明朗
綜上,“雙減”不提倡課外補習學科,并非要把所有校外教育服務都一棍子打死,如果積極轉變服務內容和方式,更好地賦能“減負”并增效,課后教育服務將迎來一個全新的發展起點。
1、優質的校外托管除了滿足家長個性化需求,現在更拿到走進學校的“通行證”
教育部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底,全國共有10.2萬所義務教育學校開展了課后服務,部分大城市課后服務學校覆蓋率超過90%??梢哉f,當前教育部門已經看到了學校課后服務的重要性,且正在大力推動這一領域的工作。但仍有一些地方的家長和學校反映,課后服務存在著課后服務時間偏短、經費保障不到位、吸引力還不夠強等問題。
事實上,規范校外培訓,實現“雙減”,僅靠學校的力量還不夠,還需要推進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本次“雙減”政策中就提出,要發揮社會各方資源力量,為學生開拓視野、全面發展、實踐鍛煉提供重要平臺,由此可見,政策是歡迎社會資源與學校一起解決孩子的課后教育服務問題的。
2、專注學習習慣和能力培養是校外托管的價值所在也是大勢所趨
政策利空“學科補習輔導”卻也利好課后教育服務和素質教育,近年來,隨著年輕一代家長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原本“可學可不學”、更多只當作“興趣愛好”來看待的素質教育內容,現在體育、書法、美術納入中考的政策,逐步落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比如祝博士的《三好班》以及《研學營》產品,就是全面融合常規托管與素質課程的優質校外課后服務產品,不僅能夠解決孩子學習動力、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問題,還能從根本上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既解決孩子課后托管問題為家庭的時間、精力“減負”,又解決孩子成長更基礎的習慣能力培育問題,為家庭的專業能力不足“減負”,從而真正實現自身做好校內教育切實有益的補充的校色。如祝博士這樣的優質校外課后托管機構,將在新一輪發展中順勢而為,引領整個行業“撥開迷霧”,邁入新的發展進程。
所謂危機,危險與機遇同在,看懂趨勢、把握根本需求的關鍵,機會往往就在轉角處。實現機構的和自己的價值,需要的不過是腳踏實地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